2019年,我撰寫的文字通訊《60年前,庫爾班大叔上北京表達對毛主席和共產黨的無限熱愛;60年后,庫爾班大叔后人走上“代表通道”向總書記匯報——“鄉(xiāng)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”》獲得第29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二等獎。
在這篇稿件的創(chuàng)作過程中,我最大的感悟是:唯有綜合運用“四力”,才能將“硬核內容”打造成為“硬核作品”,從而在眾多新聞作品中脫穎而出、獲得成功。
2018年3月21日新疆日報6版版面截圖
激蕩“腦力”,為“硬選題”強筋壯骨
??? 作為2018年全國兩會前方報道組成員,我在第一時間獲知,如克亞木·麥提賽地要作為新疆代表團的唯一代表走上“代表通道”這一消息,因此在心理上事先已經做好了有關準備。用兵貴在出奇制勝。一篇好的新聞報道,是以一個好的選題為種子生長而成的。在確定主題時,我看到這個人物的獨特性——她是庫爾班大叔的后人、是收到過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人。從另一個層面講,幾十年前,他的曾外祖父庫爾班大叔上北京,如今,如克亞木再上北京,這個新聞事件本身就有其獨特性,是不可多得的好題材。另外,如克亞木一家承載了如此多的故事——總書記的回信、如克亞木在黨的關懷下登上遼寧艦、成為全國人大代表,如克亞木的家鄉(xiāng)于田縣作為深度貧困縣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……這一切要素融匯在一起,令這個新聞人物承載了一種歷史使命感,有了“必須走到前臺”的理由。想到這些,我敏感地意識到,這個作品已經具備了“硬核內容”,下一步是選好立意和角度,讓這個事件更加“血肉豐滿”。
經過認真思考,我認為,以庫爾班大叔后人和庫爾班大叔兩代人上北京的故事,勾連起愛國、感恩這一主線,表達新疆人民幾十年來一直傳承延續(xù)的對黨的感恩之情,這樣的角度最為恰當。
提升“眼力”,發(fā)現(xiàn)動人細節(jié)
開好頭,還要走好路。因為這是一篇篇幅不大的現(xiàn)場特寫,如克亞木上臺時間不到5分鐘。因此,要完美地呈現(xiàn)文章主題,需要從細節(jié)處著手,把人物的一舉一動通過“微縮鏡頭”展示給讀者。在采訪過程中,我注重強“眼力”,盡我所能抓住細節(jié),從細微處見主題。例如,以具體到分的時間節(jié)點來推進,表現(xiàn)事件的鄭重感、人物的緊張感。文章第四段、第五段就直接以“7時50分”“8時17分”等字眼開頭。在文章開頭,從細節(jié)入手,表現(xiàn)人物的緊張、不安,例如“來到‘代表通道’附近等候,她顯得有些緊張:‘我不知道一會兒記者會提什么問題?!执俚乩艘幌氯菇??!蓖ㄟ^敏銳地捕捉一個個細節(jié),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、現(xiàn)場的呈現(xiàn)更加豐富、多元,力圖讓讀者透過這個“場景回放”,看到一個生動鮮活的事件現(xiàn)場。
2018年3月20日,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。圖為全國人大代表如克亞木·麥提賽地在“代表通道”接受采訪。新華社記者劉金海 攝
發(fā)揮“筆力”,于無聲處見真章
在這篇現(xiàn)場特寫中,由于人物背景很豐富、時間跨度長,因此,要在這樣有限的篇幅里承載這些內容,必須發(fā)揮“筆力”。
由于只能“在見方之地起舞”,因此必須字斟句酌,對材料的運用、語言的簡潔度、精準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特別是在材料的運用上、背景的使用上,我盡量采用輾轉騰挪、交錯閃回的方式,讓背景和現(xiàn)實更好地融為一體、在鏡頭“拉遠”(回放背景)和“聚焦”(現(xiàn)場描寫)中,展現(xiàn)時空的深邃感,同時為這個新聞現(xiàn)場增添更多厚重感。
開動“腳力”,深刻體悟“功夫在詩外”
在采訪前,為了占有大量資料、讓稿件內容更充實、人物更厚重,我查閱了庫爾班大叔上北京的相關資料、有關報道、家族成員回憶錄等。在寫稿前的那晚,我查閱資料直到凌晨4點,為的就是讓頭腦中的資料更豐富一些。走“代表通道”當天,清晨6點我與如克亞木一起吃早餐、一起乘車,到達大會堂后一起候場。其間的接觸和交流,也讓我對這個人物有了更多了解。“四力”的綜合應用,是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關鍵。他們相輔相成、缺一不可。一篇好作品的呈現(xiàn),更多的是“功夫在詩外”。唯有平時從每一篇稿件、每一次采訪加強對腦力的訓練、對筆力的錘煉、對眼力的鍛煉、對腳力的磨練,才能在關鍵時刻讓這些能力綻放火花,創(chuàng)作出新聞精品。(作者:新疆日報社時政新聞部重點報道組負責人李楊)
秘笈貼
1、激蕩“腦力”硬選題。一篇好報道是以好選題為種子生長而成的。
2、提升“眼力”挖細節(jié)。通過“微縮鏡頭”讓讀者看到生動鮮活的事件現(xiàn)場。
3、發(fā)揮“筆力”求精準。“在見方之地起舞”,字斟句酌,于無聲處見真章。
4、開動“腳力”深體悟。打造“硬核作品”,“功夫在詩外”。
圖片兩會看招:“假”朋友圈咋真火了?|中國新聞獎秘笈
“中國新聞獎秘笈”專欄
中國新聞獎是全國優(yōu)秀新聞作品最高獎。自1991年設立的30多年來,7700余件作品獲獎,樹立了新聞報道的“樣板”和“標桿”,成為優(yōu)秀作品和經典案例的寶庫。中國記協(xié)網編輯部開設“中國新聞獎秘笈”專欄,并在全國兩會期間推出“兩會看招”系列報道,透過近幾年獲得中國新聞獎的兩會報道精品,一起探尋創(chuàng)意思路,借鑒創(chuàng)作經驗,獲得報道啟示。本期編輯:孫輝剛 劉勝男 張君
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(xié)所有,轉發(fā)請注明來源為“中國記協(xié)”微信公眾號。